戴好安全帽,乘坐施工升降机登上花江峡谷大桥贞丰岸主塔,山风阵阵,脚下的北盘江宛若一条碧绿丝带,蜿蜒飘扬在群山峡谷间。
5月9日,这座在建世界第一高桥的主缆防护施工作业顺利完成。历时34天,两条直径约1米的主缆换上水汪蓝的“新衣”。
悬索桥几乎所有承重都依靠主缆,它犹如一双坚实的臂膀,将桥梁的荷载重量传递到两岸的主塔和锚碇上。眼下,穿上超强新衣的主缆,形成了一个高强度、高韧性、高耐候的密封层,即使在1100摄氏度的火焰中持续燃烧一小时也安全无虞,可长久阻燃防腐。
在此之前,主缆还进行了精密的缠丝作业和缠包带作业。其间,每天近百名施工人员在桥面猫道24小时轮班施工。
接下来,花江峡谷大桥主缆还将安装除湿系统,向主缆内部输送干燥空气,改善主缆索股内部空气湿度,延长主缆使用寿命,保障大桥健康安全运营。
六安高速八标项目副经理王淞钰介绍,花江峡谷大桥的每根主缆由217根索股组成,每根索股又由91根直径5.7毫米的特制钢丝组成。
这粗壮的主缆,隐藏着许多看不见的“智慧”。王淞钰说:“比如,我们牵主缆的时候,弄了3条智慧缆索,带有光纤传感器,让主缆有了‘神经系统’,能进行‘健康监测’。”
这三条智慧缆索各司其职,其中两条负责监测温度、湿度,一条用于监测索股受力变化。这项监测技术在大跨径悬索桥上的运用属国际首创。
当前,花江峡谷大桥建设正热火朝天推进,主桥下构、引桥、索鞍、主缆、索夹、吊索、钢桁梁及桥面板等的施工已相继完毕,项目总体形象进度达到了97%。
大桥由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承建,自2022年初开工以来,项目团队创新工艺,攻克了混凝土浇筑、抗风安全性提升、索股架设优化等一道道难题,用智慧和汗水浇筑这座世界级高桥。
欲架悬索,先修猫道。作为悬索桥上部结构作业的高空施工平台,花江峡谷大桥猫道的最高点距离江面约780米,接近300层楼高,瞬时风最高已测到14级。
山高谷深,在这里建高桥,首先要解决抗风难题。为了减轻大桥受风力等因素造成的摇摆,项目团队从2022年起,开始寻找最优的抗风结构形式。
“要抗风,首先得‘捕风’,观测风速、风向、风攻角等数据,开展风环境研究。”八标项目总工程师刘豪说,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此大跨度和高度的悬索桥。早在猫道建设前,项目团队就与同济大学合作,采用多普勒激光雷达对风进行24小时观测分析。
积累了风的海量数据,团队以等比缩放方式建模,进行风洞实验,主梁首次采用水平稳定板抗风,建成后可作为桥旅融合空中竞速跑道。
考虑到山区峡谷风速变化快,有很强的突发性,团队还研发了山区峡谷超高索塔竖向移动工厂整体式爬模系统。这项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工艺,实现了一人控制所有爬架的同步提升,让花江峡谷大桥实现了工业化、高精化、智能化建造。
在钢桁梁吊装开始阶段,团队倍感压力。全桥共93个钢桁梁节段,梁段总重量2.1万吨,要在600多米的高空进行吊装,将最终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内,难度可想而知。
无畏挑战,团队创新使用自主研发并迭代至第四代的智慧缆索吊装系统,对吊装过程中的索力、位移以及卷扬机健康情况等实现了实时监测。“控制室仅需一名工人操作,一键实现寻址吊装,安全高效。还能在大风、浓雾、夜间、大雨等环境天气下进行全时吊装作业,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。”刘豪说。
去除吊装期间电力系统检修和不利天气因素,团队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完成了全部钢桁梁吊装作业,在625米的高空实现精准合龙,向世界展现了桥梁建设的“贵州速度”。
从主缆施工看新技术,从安全抗风看新工艺,从钢桁梁吊装看新设备……北盘江上,建设者们奋力托起这座“横竖都是第一”的世界级大桥,力争今年下半年建成通车。
此外,建设过程中,项目团队还自主研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、超高混凝土泵送、轻型煅焊结构索鞍等技术,让这座世界级高桥科技含量满满。
【记者手记】
复杂的地形地貌逼出贵州人“炼造”高桥的绝技。越过北盘江,他们挑战新的世界最高桥——花江峡谷大桥。这是贵州桥梁建设者的胆识,更是贵州智慧。
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,彰显了贵州人不断超越的勇气。在大桥建设工地,参与建设北盘江大桥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再聚首。他们说:“在山区桥梁界超越贵州的,只有贵州自己。”
花江大峡谷之上,大桥建设者让经验与创新交融、让科技与灵感碰撞,硬是凿出一条穿云路,用自主创新改写环境约束,为世界山区高桥建设淬炼贵州技术,让世界看到了贵州方案。
科技创新,总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。花江峡谷大桥的炼造,是科技创新与工程挑战的完美结合,是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“双向奔赴”。